2016年8月6日下午,中国清华大学研究生第十六届支教团成员与多伦多教育界专家和学子在金桥学院展开了一场别具特色的围桌对话。
来自中国清华大学的四位青年学子是第十六届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重要成员。他们是王展硕(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在读博士),黄成(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在读博士),曹文静(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硕士),杨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硕士,提前回国)。
本次几位清华学子的加拿大游学行程安排有二周时间,以国际性跨文化模式,体验当地风物,参观座谈对话,研讨学习方式为主,游学目的不止于一般意义上的支教故事分享,更多意义上是通过异国崭短游历,从中国边陲僻壤的践行生活重返后现代北京塔尖学府再到文化多元资源雄厚的北美国家,做一次人生视野纵向拓展和学业主攻方向上的再次捡选。
本次对话地点多伦多金桥学院的选取意在围拢本地教育专才,私校优秀教师,本地名校学生及在教育行业或私校工作多年具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意在使对话触及实质并发现症结或问题。多伦多金桥学院是从多伦多本土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私立高中,教育理念沿袭北美传统贵族精英教育体系,有留学全方位匹配服务,注重个体的素质培养和潜能挖掘及学生持续性成长。
本次加拿大游学由清华大学老校友James Liu赞助并发起。James Liu生活在加拿大有25年之久,退休前大半生从事电子职业,他是个热爱教育,喜欢青年人,有着快乐生活哲学的老人。在平静的退休生活以外,他更注重眼观世界,视界向外,力图把握更积极的人生。提及此事初衷,James Liu的回答简单干脆:“能帮助人就快乐”。
清华大学博士生王展硕在对话现场展现出来自中国名校学生所具备的政治素养和品学兼优的精神面貌,他对中国“三个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充满坚定信念。
清华支教团自1998年以来,十八届学子,通过校内公开选拔机制,每年有20名研究生支教志愿者奔赴祖国西部多个省份的贫困县。参与本次对话的三位清华学子所去地区是青海湟中县的高中,他们在当地的一年时间里,变身教师,从基础教学,学生第二课堂和国学课堂上实现全方位支教行动,在完全陌生的艰苦条件下,支教成绩斐然,彰显清华风采!
那些需要帮助的山区孩子
对话现场,支教学生的部分照片把与会者带向中国偏远山区当时支教的情境。
青海省湟中县是一个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要支柱的贫困县,政府用于教育部分的财政支出比例高达15%,可是县里穷,学生家里也穷。
一张照片里,在一间低矮暗黑破烂的屋子里,王展硕正坐在一个狭窄的角落里与学生家长倾谈。像这样的山区家访,王展硕在一年时间里走访无数家。
黄成准备了一个“青海话词汇本”,每天在跟办公室老师谈话之余记录着一些难懂难说的青海话,并且经常在课堂上插一两句调节气氛。教室里,孩子们全神贯注听黄成讲外面的世界,他们个个有着一双渴望的眼晴。
曹文静带两个班化学之余,还拜了一名当地老师为师,每天去这名老师的班里听课,晚上还会约后进生来办公室补习,等到学期末的时候,“曹文静补习班”已经能占据办公室1/3的地盘了。
狭窄闭塞的山区环境,文明或知识是另外一个世界里的事情。教育缺失,生活的贫乏,造成一部分孩子认定自己的未来目标无望,结果就是结婚生孩子,他们认为读书意义不大,不懂为什么要读。更有一些穷困孩子却是望学兴叹读不起书。
严重失衡的程度让清华学子们震惊,贫穷的结果真会产生凌云斗志么?生活的不富足真的能铸就乐观善良的心性么?
James Liu抱起当地一个6岁的孩子,他握着孩子脏兮兮的一双小手,面对孩子纯真的眼晴不知能说什么。年轻的学子们在那一瞬间也对自身产生拷问和反思,也许生命蜕变正是从那一刻开始。
“支教一年,自教一生”,这是清华支教团践行支教生活的最好写照。“没有那一年的支教,我估计还需要很多年才能理解乡土中国,没有多次的农村家访,我可能永远都理解不了这些孩子们的想法和行为,”王展硕感慨地说。
提振中西教育思维
由支教体验产生本次海外对话议题为“中西教育与文化各自优势”。虽是老话题,却是充满新意。而就多伦多北美名校聚集、公校私校师资精良的地域特点和族裔多元文化,及双方参与者的身份来讲,根本也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金桥学院的校董季明先生说,多年的加拿大有质感的生活和专业工作实践,使他更注重人的个体价值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他认为,完善先进的教育理念在一个国家发展中所占的份量与比重应该格外突出,对于精英的标准,和成才的途径也应有所不同。
加拿大教育专业人士,金桥学院教育顾问宋健先生在北美教育领域工作多年,在介绍完北美教育系统之后表示,教育应该本着公平平等原则,首先是为多数人和普通人设立并服务。他曾经到过一些中国很有特色的教育基地,他认为,如何创造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有时并不一定非要强调硬件,而是在于教育思维如何优化。那些自发式小组讨论的无师课堂,那些好的中国传统国学文化的第二课堂,那些敢于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都是挑战传统教育思维的前沿话题。中国的教育思维已经从民间到官方,由小到大,正在进行一场自下而上的教育自救和革命性变革。
成功概念的定义与界定
在谈到当今中国城市学生的出国潮,金桥学院教务主任Anita Wang女士回应说,好的教育理念一定会受到世界性的普通肯定,北美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多元文化必定吸引对孩子满怀希望的父母和家长们。
金桥学院校长Ann女士表示,北美家庭和教育系统对孩子并不是很多人以为的放羊式管理。不仅仅华裔,其他,诸如犹太人,本地人,欧洲和东南亚族裔等都同样重视孩子的教育。只不过,因为价值观差异,对孩子的开发与引导在侧重点和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罢了。北美教育更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建构和人的自身个体价值塑造,西人因其文化渊源多重视培养孩子体育项目,犹太人因其族裔背景重视金融数据分析,华裔也因其背景想法多注重孩子的通识教育和拓宽视野培养。而祖国大陆因历史包袱,加上人口负担重等多方面原因,为尽可能平衡区域性差异和保护个体的公平,目前只能继续沿用高考这个“独木桥”的方式。
对成功的界定与重提,引发在座各位迅速拉伸话题深入。
在座各位相继表示,成功有其普遍意义和具体意义界定之分。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趋向世界性,中西方在不同价值体系框架下允许对其有不同评估和不同解读。人生取得财富赢得尊重与声望就意味着成功么?我们以自己的方式,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得到想要的生活就不是成功么?对一件事保持长久激情和执着力就不算成功么?幸福,惊奇,智慧,付出,难道这些就不是成功么?对于成功的界定有没有第三种尺度?
……
对话大大超出所规定时间,我们非常感谢这场极具建设意义富有成效的跨国对话。三位年轻的清华学子在接下来的时间将继续他们在加拿大游学的紧密行程,对于本次对话交锋,他们会有怎样的感想,他们短崭的游学经历会对他们的思考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对加拿大这块土地的探索与发现有着怎样具体直观的想法,让我们一起期待并关注。